【成果展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建功立业新渔业 ——记贝类与贝类增养殖学教学团队

发布者:新闻中心审批人发布时间:2021-11-04浏览次数:109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建功立业新渔业——记贝类与贝类增养殖学教学团队

    团队成员:常亚青、郝振林、田莹、王许波、毛俊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承载“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能够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 11 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大连海洋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大海大党发〔2020〕53号)文件精神,“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团队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因素,将贝类产业老一辈先进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入课堂,把培育筑梦新时代、民族复兴的精神融入课程。提升家国情怀,政治担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贝类与贝类增养殖学教学团队合照

    一、“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团队简介

    团队成员有老中青5位教师组成,团队负责人是常亚青教授,团队骨干成员是郝振林教授、王许波博士、田莹高级实验师和毛俊霞博士。近三年来,“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团队围绕《贝类学》、《贝类生物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等主干课程,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开拓创新相统一,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课程思政,解决专业课程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瓶颈,不断增强学生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团队荣获辽宁省教学团队(贝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农业农村部优秀科研人才团队、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和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称号。项目成员主编“十一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省部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项目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此基础上,课程获评辽宁省精品课程、辽宁省金课和辽宁省本科一流课程。

    二、“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一)教学体系构建

    1.强化课程思政,解决专业课程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瓶颈,不断增强学生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思政”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将理论知识、贝类产业优势和课程思政巧妙的结合,通过凝练和讲授王子臣教授“文革”逆境中突破扇贝人工育苗、张福绥院士从国外引进26个海湾扇贝使我国扇贝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的“淡泊名利、忍辱负重、敢为人先、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引导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

    2.丰富课程资源

    课堂资源:主要有教学课件、影视资料、教学图表、文献资料等。

    线上资源:主要有线上慕课视频、在线贝类学实习虚拟仿真软件、在线CIA课件等,不但面向相关专业师生,同时也向社会开放,已被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训班、大连市人社局等单位使用,观看和访问数量达1万3千余人次。

    线下资源:与两家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国家级实习基地等,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与亚洲最大的大连贝壳博物馆签订协议共建省级科普基地,成立贝类研究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

    负责人主编的《贝类增养殖学》入选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被评为农业出版社优秀规划教材,相关高校和同行专家认可度高,全国相关高校采用度约80%。

    3.凸显成果导向,解决课程教学目标与水产类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难点,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4.寓教于研、寓教于用,解决贝类相关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产业动向反哺教学、形成教学内容新体系、教学手段新模式的难点,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行合一。

    5.提升教育教学技术,解决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贝类养殖专业课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发挥“黄大年式”省级教师团队和教学名师示范作用。

    (二)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

    1.在课程过程中,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用中外杰出贝类学家的事迹树立榜样,进行价值观引导。在扇贝增养殖课程学习模块,引入我校著名贝类学家王子臣教授、王如才教授的先进事迹,张福绥院士引进海湾扇贝掀起海水养殖浪潮等案例,不断增强学生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建立投身水产产业、服务人民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贝类学实验课堂上实行创新性实验,利用专业知识,展现科技力量,引发对环境生态文明问题进行思考。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实验,通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环境化学、生物技术等专业资料,课堂进行辩论,教师进行最后总结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在贝类学和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了解贝类的内部构造和贝毒的关系,关心和尊重生命。以教学和科研项目为支撑,通过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凝聚。通过理论研究对课程建设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建设

    1.教师注重自身发展,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提升自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

    2.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融合创新秀的教学模式。

    3.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4.创新教学方式与技术,引入思政案例。以案例做主线,把知识点有效串联,构成知识体系。

    5.完善课件,设计教案,做到图文并茂。通过课件背景、图片或标题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借助于教案中的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课程思政。

    6.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走进水产企业,培养学生热爱科技、奉献社会的精神。

    (四)融入课程思政后课程评价及成效

    1.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通过贝类与贝类增养殖学课程学习,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扎实度明显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显著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突破,培养了很多全国知名的优秀水产毕业生,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包振民院士等都对本校水产毕业生都给予高度评价。

    2.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贝类增养殖学》被评为农业出版社优秀规划教材,相关高校和同行专家认可度非常高,全国相关高校采用度达80%。

    3.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慕课和虚拟仿真相结合的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附: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视频——扇贝的增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