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动态】价值引领 能力本位 知识教育 —大连海洋大学强化 “课程思政” 纪实

发布者:新闻中心审批人发布时间:2021-10-14浏览次数:159

    “翅碱蓬植株退化、东海油气田的归属权……谭成玉老师的《海洋认知保护与利用》课案例多、研讨多,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海洋知识、理论和技术,还拓宽了专业视野。”大连海洋大学2017级海洋科学专业的同学说。这类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研成果纳入课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程思政”教学在大连海洋大学不是少数。依托专业,强化课程,培根铸魂,已成为学校广大教师的共识。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其中农学类课程要在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

作为传统农林海洋类高校,大连海洋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4321”百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程为突破口,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推动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其中涉海涉水类专业课程强化“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知识教育”相统一,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增强海洋保护意识,取得了良好成效。

    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时代担当

    讲初心、讲情怀,有温度的课堂就需要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因材施教,突出价值引领的基础地位。

    《海洋生物学》教师蔡恒江在讲授“海洋深处的独特环境”时,引入了蛟龙号实现中国大深度载人潜器从无到有的光辉历程,以实例让海洋学子传承“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海洋事业奉献的信念,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生动的讨论,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主动的汇报,教与学的课堂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引入学科前沿,展现科技力量

    谈前沿、谈创新,有深度的课堂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提升课程知识的高阶性。

    “把科学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这是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思政的实质是教书育人,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方法,淬炼、贯穿到每门课程,每个课堂,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单一增减。”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田春艳说。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著名的贝类学专家常亚青教授在讲授《贝类增养殖学》时,把贝类工厂化人工育苗、遗传育种等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程教学中。课堂上,他讲述王子臣教授栉孔扇贝人工育苗事迹、张福绥院士海湾扇贝引种事迹等。课堂外,他综合设计了科研训练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典型的1000立方米贝类人工育苗车间、制定一个三倍体牡蛎苗种/皱纹盘鲍苗种培育工艺流程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成效。

    扎根江河湖海,促进科教融合

    重交叉、重动手,有广度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专题式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学术研究内容,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水产养殖学专业生产实习》是学校水产养殖专业1978年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开展的专业实习。秉承“知水产、学水产、爱水产、干水产”的培养理念,扎根渔村、走进渔民、服务渔业,1月-3月开展贝类繁育,3月-5月开展河鲀海参繁育,4月-7月开展淡水、虾蟹繁育,6月-8月进行水产动物病害实践,全年开展藻类栽培和渔业资源调查,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讲解生产中的专业知识,解决他们工作与生活中的思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知名水化学专家、83岁高龄的雷衍之教授为同学们讲解养殖池塘水质突变案例,近300名学生在线上学习了专业知识,领略了老一辈水产人求真务实的职业风范。

    如何让非海洋类专业学生了解海洋、认识海洋,一直是魏海峰老师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他所开设的全校通识核心课程《海洋生态与环境》,把传统枯燥的知识章节,拆分整合,引入跨学科跨专业的专题教学,从渤海攻坚战讲授海洋环境现状,从电影《烈火英雄》探讨海洋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从以大连海洋大学构建的“无毒”红鳍东方鲀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引入海洋赤潮的预防等,应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开展互动式、探究式学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取得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重思政、强科研、促育人,学校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参与度,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推选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典型案例。大连海洋大学副校长胡玉才表示,今后学校将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